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分析和展望

    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分析和展望


    1抗体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儿科

    国外大型生物药企纷纷涉足抗体类似物,但创新品种研发是主流。以PD-1等肿瘤免疫检查点为代表的新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适应证扩展,抗体药物作为新兴产业在逐步成熟,未来与精准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相结合,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新产品研发领域,500多项抗体药物进入研究;其应用也从最初的抗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扩展到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眼科用药以及生物安全防控等重大领域。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开发的一系列抗体药物最为引人瞩目。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在肿瘤逃逸免疫杀伤领域的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免疫治疗迎来了新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肿瘤方案中的主流之一,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治疗、治疗性疫苗、CAR-T代表的过继免疫细胞疗法(ACT)和包括CTLA-4/PD-1抗体药物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或免疫共刺激通路激活。与传统的化学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相比,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药物具有广谱性、专一性和低毒性、转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由于上述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抗体药物的特性,其治疗效果可达到重塑人体免疫系统,提升人体免疫和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达到抑制杀伤癌症目的。这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治疗痛苦,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还可以使免疫细胞在与肿瘤细胞抗衡中恢复其被抑制的免疫记忆,形成长久的抗癌效力,杜绝癌症的复发与转移,在保障生活质量情况下延长患者存活期。所以肿瘤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将成为肿瘤病患治疗方案中的一线用药。

    在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方面,尽管抗体药物市场前景广阔,但因其剂量大等特点使得产业化的门槛很高,特别是对生产设备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抗体类药物在分子结构、表达系统乃至产品质量特性方面的相似性,通用的生产工艺、厂房设备和配套产品可以适用于多种抗体类药物的开发和规模生产,从而使抗体产业化技术又呈现平台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在国际上,各大药厂也在发展抗体的“未来生产技术”。10g/L以上培养工艺的成功案例多有报道。可以预见未来的抗体规模生产将大大“小型化”和“灵活化”,动辄上万升的大型反应器将被逐渐淘汰。我国抗体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技术转型的难得机遇,实现后发优势,从而避免重走欧美在抗体产能上过度投资造成产能浪费的老路。

    2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抗体药市场以进口品种为主,但国产上市品种销售额增长很快。因为进口品种价格高,国产上市品种少,医保覆盖有限,市场总体上处于培育期。随着国产大品种抗体类似物纷纷进入开发阶段,国内市场有望在“十三五”末期实现井喷式发展。

    在产品方面,国产大品种抗体(仿制药)类似物重复申报严重,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E)出台生物类似物指导原则,明确了开发途径和国内成本的提升,后来者将丧失市场机会。预计未来大品种抗体仿制药会出现针对单一品种多家价格竞争的局面,目前原研药的高价垄断将被打破,从而大大提高国内患者对药物的可及性并降低医保负担。国内抗体创新药将快速发展,创新品种仍以me-too、me-better类抗体为主。开发策略多为快速跟进国外处于期的热门抗体靶点,构建新抗体分子并争取获得专利保护,国内抗体企业利用前期开发仿制药建成的技术平台和产能迅速投入开发,希望与国外原创品种同步在国内上市,在抗体药领域复制盐酸埃克替尼的成功模式。具有代表性的重复申报案例是PD-1抗体,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国内多家抗体企业跟进开发,重复申报和同质竞争严重。考虑到国内的创新环境和企业的研发能力,这种跟进式创新药策略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如何突出产品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以及在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日趋严格的情况下获得专利保护。抗体药发展的方向是增加创新点,在获得PCT专利授权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抗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在创新性及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还处于跟跑阶段,在创新能力、核心技术、产业化程度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研品种以生物类似药以及me-better类为主,缺乏原始创新;靶点单一且重复性很高,主要集中在HER2、20、TNF-α、EGFR、VEGF等国外验证过的老靶点;抗体生产及纯化工艺、质量控制水平以及产业化规模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国际水平;生物反应器、纯化系统、分析仪器与培养基、纯化介质等关键设备、原材料和试剂依赖进口;受国内上市品种缺乏、销售渠道等因素制约,我国使用抗体依赖进口。

    抗体药市场存在的问题是行业有待整合,细化分工合作。抗体药物产业从前期技术研发竞争逐步扩展到开发、产业化和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的竞争,以海归人员为主的前期技术研发型公司和需要产品升级转型的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可以通过产品授权转让或企业并购重组良性合作。近期出台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对抗体研发企业是利好。应该鼓励专业CRO、CMO企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的抗体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但绝大多数产品还处于前研发阶段。这些产品将在2016~2020年内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所以这是我国抗体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市场迫切需要能够提供专业化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服务的机构。抗体产业的特点是产业化投入大,国内仅少数企业具备中试规模或以上的GMP生产能力,特别是拥有创新品种的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多面临着缺乏中试生产能力的困难。根据现行的生物制品试验申报要求,在前阶段就需要进行连续3批的中试生产,每批次灌装1000~2000支制剂才能达到申报要求,这对于中小生物医药公司是难以企及的。而随着国家对药品质量的重视和E执行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国内抗体企业在工艺技术特别是质控分析技术方面不能到达申报标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通过建设抗体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创新品种进入产业化开发的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3我国抗体产业发展方向

    支持抗体产业化建设,需要改变目前在抗体规模生产领域重要设备、耗材全面依赖进口的局面。否则未来抗体规模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以无血清培养基的应用为例,其成分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抗体药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尽管前和生产阶段培养基用量不大,但必须与供应商确定成分配方,并应用到将来的产业化大生产中。在开发阶段改换培养基意味着抗体生产工艺的重大改变,按现有法规,需要重新报批,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因此,外资培养基公司宁愿以较低的价格抢先介入国内企业的抗体研发项目,所着眼的不是短期的利润,而是未来长期的订单,从而获得国内行业的垄断地位和定价权。如果国产培养基现阶段不能进入市场,必将丧失未来国内抗体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规范审评标准,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支持大品种抗体仿制药国际化、原液或制剂出口,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前布局,积极化解未来过剩产能。

    建议支持创新抗体获得PCT专利并通过独立开发、合作开发、授权转让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开发,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竞争。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和小微企业企业发展基金等基金,启动贷款风险补偿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企业快速发展;二是支持、鼓励、加快原创抗体药物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注册及研究;三是搭建国际化技术服务平台,简化抗体和相关细胞进出口手续,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四是完善市场准入和医保招标倾斜政策,促进重大品种上市并形成市场规模;五是重点培育示范型领军企业。

    加大对创新品种的政策扶持,从申报阶段优先审评到产品上市后医保政策的全覆盖。充分发挥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围绕抗体药物研发及产业化中突出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一是进一步推进药品注册许可人制度、合同加工外包制度等新药审评注册政策落实贯彻;二是针对国内的重大需求,抓住一批“重磅炸弹”专利到期的机遇,积极落实贯彻《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简化生物仿制类似药研究;三是完善试验机构资质审查制度,建立GCP运行保障机制,允许有条件的机构开展试验,加快抗体药物研究;四是促进抗体药物重大品种上市,解决大众用药可及性问题。

    参考文献:

    合作共赢,共创未来

    量身定制你需要的行业数据与白皮书和资料和报告

    提交论文需求

    15+年的经验,值得信赖

    **涉及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敬请放心

    商务服务

    可以微信或者电话联系:181211188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