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粮食总量受人口增长影响,在以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达到万t,较增长17.5%,年均增幅3.3%;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饮食习惯逐渐改变,畜禽、水产、蛋类等产品逐渐取代部分粮食食用需求,粮食量为万t,较下降7.3%。
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作为主要的口粮品种,量分别占粮食总量的60%和33%左右。玉米总量和占比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集中在东北主产区和华北平原地区。玉米量为1816万t,较增长31.3%;占粮食的比例从5.7%上升至6.8%。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占比约为10∶5∶1。
从人均口粮消费来看,我国粮食消费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1]。由于城镇居民在收入、食品品种以及购买便利性上占据优势,肉蛋类等产品消费高于农村居民,因而口粮消费低于农村居民。近年来,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持续回落,但仍高于城镇居民。2000—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粮食数量约为80kg;农村居民处于持续回落趋势,从250kg/人下降到164.3kg/人,降幅为34.3%;城乡居民差距从167.9kg/人缩小至85.5kg/人,几乎减少一半(图2)。2013—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仍然保持逐步缩小的趋势,年均下降4.9%。在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粮食人均逐年下降,一是因为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2015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猪牛羊肉数量分别为24.64kg和23.09kg,比2000年分别增长23.2%和60.4%;二是因为谷物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居民从对原粮的消费逐渐部分转移到对面包、米粉、速冻/方便食品等加工制品的消费。
1.2.2
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当玉米供给不足、价格较高时,小麦将对玉米形成一定的替代,另外,高粱、大麦等杂粮在中的总量也将随之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养殖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对饲料的需求也逐步增加。
,我国粮食量为万t,为近年来高点,较增长30.9%。其主要原因一是生猪等畜禽存栏水平持续增加,据农业部数据,2011年11月,生猪存栏量达到47625万头,为近年来历史高点;二是国内大型饲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生猪等养殖企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增加。随后受国内生猪价格回落、生猪存栏量减少以及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出现回落,降至万t,比高点下降23.2%。
分品种来看,稻谷仅在部分主产区的小规模农户散养畜禽中使用,且以籼米为主;小麦受玉米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稻谷和小麦两者消费之和占饲料总消费的比例最高不超过30%。玉米是粮食的主要品种,我国玉米量为10200万t,较增长13.3%;占粮食的比例从74.9%上升至84.5%。另外,2012年前后玉米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小麦替代效应明显。,小麦占比为17.8%,比上增长8个百分点;玉米占比71.9%,比上缩小6.5个百分点。目前,国内稻谷、小麦、玉米占比约为1∶1∶8。
1.2.3
是第三大粮食消费用途。我国工业用粮主要包括酿酒、制作调味品、制酱、制剂和制药等,不包括生产食品糕点用粮。酿酒粮食消费在中占重要位置,约占整个工业用粮的25%[5],玉米、小麦、早籼稻是酿酒常用的谷物原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2015年发酵酒精、白酒、啤酒产量分别增长176.2%、275.8%和54%。另外,玉米淀粉、燃料乙醇等工业产品受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国家政策相关限制等因素影响,增速较慢。国内用粮为万t,较增长24.3%,年均增幅2.8%,处于稳步发展区间。
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主要在酿酒、调味品、酿酒等领域,近10年来保持总量微幅增长但占比持续下降的态势,稻谷、小麦用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5.9%和11.3%,分别较缩小2.2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在粮食加工业中,玉米是产业链最长、产品最多的品种[2],在诸多工业产品中有很高的附加值,其量占粮食的比重持续扩大。玉米占比已经达到72.8%,较扩大5.7个百分点。目前,国内稻谷、小麦、玉米的占比约为1∶1∶7。
稻谷、小麦、玉米在消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替代性,且由于消费的主要方向不同存在一定的需求刚性。稻谷、小麦以为主,受刚性需求支撑难以被大规模替代,其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玉米以和为主,消费量和国内畜禽养殖业、燃料等行业发展关系密切,其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7.6%,比稻谷少1.4个百分点,较扩大3.8个百分点(图3);另外,玉米消费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易与小麦、大麦、高粱等其他品种形成替代关系。由于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玉米消费量占比小幅回落,较下降1.6个百分点。目前,国内稻谷、小麦、玉米消费结构比例约为2∶1∶2。
图3 —国内粮食消费占比情况
Fig.3 Ratio of grain consumption in China, -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将逐渐向多元、营养、健康等方面发展[4],肉蛋类等农产品需求进一步扩大,带动粮食总量继续增长,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另外,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居民更加注重粮食的质量和品种,稻谷、小麦等主要口粮消费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红薯、马铃薯、大麦等品种作为健康饮食的消费量也将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在和增加支撑下,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小幅增加。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6/17,国内粮食消费总量为49 170万t,较上增加2 233万t,增幅为4.8%。分用途来看,下降0.6%,、分别增长12.9%和11%;分品种来看,小麦消费下降0.7%,稻谷和玉米消费分别增加1.2%和11.9%。长期来看,我国已经进入植物性产品消费基本平稳、动物性产品消费持续扩大的阶段[3]。目前,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畜禽产品消费有巨大增长空间。方面,随着国家加大对粮食加工业的扶持,总量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趋势。未来数年,国内特别是稻谷、小麦消费总量预计将稳中趋降;饲料、将呈震荡上升态势。在粮食供给有保障的前提下,国内粮食消费总量整体小幅增长。
未来,在人口总量保持增长、人均口粮消费不断下降和饮食结构调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总量短期内仍将占据粮食消费的主要位置,但占粮食总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缩小;和总量及其占比将整体增加。预计2016/17占比为53.7%,较上缩小2.9个百分点;和占比分别为27.7%和17.1%,较上分别扩大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作为主要口粮消费品种,未来的消费总量将基本保持稳定,占比继续小幅回落;玉米作为主要品种,受畜禽养殖业支撑,消费总量将小幅增加,占比不断扩大。预计2016/17稻谷、小麦消费占比分别为37.6%和22.2%,较上分别缩小1.3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玉米消费占比达40.2%,首次超过稻谷在粮食消费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