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工业结构不合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渐枯竭,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有效扩大内需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工业转型的涵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的转变 。经济转型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从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角度而言,经济转型涵盖了工业转型。所谓的工业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和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3%,全国城镇工业企业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302%。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全国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8955项,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压力大,我国工业化进程过分偏重外延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工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区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工业结构布局未实现优势互补,存在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严重。除了传统产业外,大量的重复建设也导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碳纤维、多晶硅、锂电池等新兴产业也先后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行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而言,我国不少工业产业集中度尚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化水平,难以取得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不少行业内领军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二)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07年,我国研发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研发人员也存在短缺现象,2007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仅有14人,研发科学家或工程师仅11人,而同年韩国分别为907人和66人。企业缺乏应有的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例如,我国59%的芯片制造设备,70%的轿车设备需从国外进口。2005年,高新技术进口额达197704亿美金。由于高端制造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尚被跨国公司控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过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
      (三)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渐枯竭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创造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原材料、水及能源均高于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我国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产业的能耗效率指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水泥综合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48%,吨钢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23%。高能耗必然带来高污染,2006年2月28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研讨暨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的中国首部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指出,我国的污染已经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污染公害已在我国普遍出现。目前,我国1/3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市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环境绿皮书预测,我国已没有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不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这个阶段将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同时,我国的资源将逐渐短缺,重要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到2020年,45种重要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产,如石油、铁、铜、铝、钾等均不能满足需求。其中,铜需求量缺口357万吨,铝需求量缺口1055万吨。目前,约60%的铜矿及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依赖进口,按现在的能源消费水平,中国化石能源的储采比煤炭只有59年,原油134年,天然气546年。
      (四)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一国经济增长需要投资、消费、出口贸易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然而,我国的需求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率偏低。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萎缩,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产品积压。
      由此可见,受环境、资源、能源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传统的工业增长方式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又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已形成新的压力。我国必须根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优化工业结构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和中央提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以及产能过剩的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推动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优化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尖端人才。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的研发力度,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专项)等,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迅速掌握先进制造、节能减排、国防科技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占领工业技术制高点。加大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力度,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推动清洁生产、环保生产、低碳生产、安全生产,走内涵式工业发展道路。
      (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实行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国外品牌,加强商标的国际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加大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防止我国著名品牌被不当注册,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品牌安全。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自有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
      (四)有效扩大内需
    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合理调整消费需求结构,平衡兼顾国内和国外消费需求,尤其要扩大国内的有效消费需求,刺激国民消费,释放居民的消费潜能。为此,必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工资性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抑制高房价,克服高房价对居民有效需求的挤出效应。
    作者: 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蒲方合 来源: 《对外经贸》2014年第10期
    [关键词]: 工业转型

    合作共赢,共创未来

    量身定制你需要的免费论文和资料和报告

    提交论文需求

    15+年的经验,值得信赖

    **涉及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敬请放心

    商务服务

    可以微信或者电话联系:181211188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