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预测分析
第55期
国家信息中心 2014 年12 月3 日
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内容摘要: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受金融动荡及乌克兰危机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但改革力度较大的印度经济表现较好;全球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仍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全球贸易低速增长。2015年,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结构调整将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新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发达国家高负债及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移也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一定不利影响。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年,但仍属缓慢复苏,IMF预计增速将在3.8%左右。
一、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增长格局出现新变化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活动弱于预期,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不断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又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经济一改前两年经济低迷状态,复苏速度有所加快,但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分化,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则进一步放缓。
美国经济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受严寒天气影响,一季度GDP下降2.1%。但受商业投资和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影响,二季度GDP增长4.6%,创2013年三季度以来最快的扩张速度,三季度GDP增速也达到3.5%。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是美国复苏的重要原因,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提出重振制造业、能源自给等计划,再工业化步伐虽然缓慢但已初现端倪。事实上,从2010年1月份开始,美国工业就恢复增长,截至2014年9月,已实现持续57个月同比增长,且从2013年8月份开始持续一年超过危机前水平(图1)。显然,工业复苏对推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美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
欧元区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只有0.2%,二季度为零增长,三季度略有改善,但也只有0.2%。经济停滞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和出口不旺,这些因素在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未来增长前景并不乐观。作为欧元区经济发动机,德国经济出现低迷现象,一季度GDP环比增长为0.7%,但二季度环比收缩0.2%,为2012年以来首次环比下滑,三季度增长0.1%,勉强避免了衰退。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一、二季度GDP环比均为停滞,三季度增长0.3%,略好于预期。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一季度GDP下滑0.1%后, 二季度又下跌0.2%,三季度下跌0.1%,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标志着意大利进入了2008年经济危机后第3个经济衰退期。与欧元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经济强劲复苏,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9%、3.2%和3%。
日本经济走势同美国恰恰相反,一季度GDP增长1.5%,折合成年率增长6%;二季度GDP环比萎缩1.8%,折合成年率为萎缩7.1%,创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三季度继续下滑1.6%。内需变化是是日本经济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4月 1日 消费税上调前,消费的大幅增长带动经济强劲反弹,一季度国内消费环比增长2%,二季度则大幅下滑5.1%。在内需疲弱和外需不景气的双重作用下,工业生产和投资随之下滑,由此形成的连锁反应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的泥潭。
一季度多数新兴国家经历了资本外流导致的金融动荡,受此影响上半年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普遍疲软。但在金融动荡结束之后,不同国家之间再度出现分化趋势。印度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回落到4.6%,但二季度则迅速上升到5.7%,与此同时,上半年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8%。受国内需求不足影响,一季度巴西GDP同比增长1.9%,但二季度则下降0.9%。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外国投资、国内生产和信心的影响,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疲软,前三季度俄罗斯GDP分别同比增长0.9%、0.8%和0.7%。不过,俄罗斯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已高于市场预期。
2、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
伴随经济的好转,美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10月份失业率下降到5.8%,为2008年以来最好水平。但是,劳动参与率只有62.7%,为1978年以来最低水平,部分失业者退出就业市场也是失业下降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新增非农就业中,就业岗位主要来自休闲、零售、招待以及临时工等低薪工作领域,就业的质量尚待提高。
欧元区就业状况也有所改善,9月份失业率为11.5%,连续四个月持平,比2013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但比2007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就业市场与危机前水平仍相距遥远。除了经济低迷之外,欧元区高失业率同僵化的用工制度有关。尽管德国经济表现不佳,但9月份失业率下降到4.9%,比2007年同期降低了3 .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德国用工制度相对灵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使临时工合法化。10月份英国失业率下降到2.6%,基本恢复到2007年水平,这与其创新能力强密切相关。日本一直是低失业率的国家,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失业率最高水平也只有5.5%,今年9月份失业率已下降到3.5%。
从整体上看,全球就业市场略有改善,但青年失业率问题却日益突出。9月份欧元区青年人失业率为23.3%;10月份美国青年人失业率虽然下降到18.6%,但仍比2007年同期高3.2个百分点。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从长期来看,对劳动生产率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对青年就业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俄罗斯和巴西尽管宏观经济低迷,但就业状况持续好转,9月份失业率均下降到4.9%,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1.3和3.2个百分点。
3、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较大
2014年10月,欧元区CPI同比上涨0.4%,徘徊于五年低位,远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这说明欧元区通货紧缩风险持续。美国同月CPI也仅为1.7%,日本第一季度CPI在1.5%左右,受提高消费税影响,4、5月份CPI快速上升到3.4%和3.7%,但之后逐步回落,9月份下降到3.2%。发达国家通胀水平主要由供求决定,从需求方面看,宏观经济低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出现需求推动的物价上涨;从供给方面看,全球商品供给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供给充裕,难以出现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
与发达国家相反,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国始终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2014年10月份,俄罗斯消费者价格指数高达8.3%,巴西广义消费者价格指数为6.6%。5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上升到6.2%,在此背景下,印度总理莫迪5月底上台以来一直将抗通胀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修改法律打击囤积食品的投机行为,同时控制诸如土豆和洋葱等印度人大量消耗的食品出口,有效抑制了食品价格飞涨,10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下降到1.8%。
影响新兴国家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体制和政策因素,这些国家对农业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投入普遍不足,导致某些重要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使食品价格上涨,这是上述三国共同特征。其二,高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价上涨。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抑制了工业生产,工业产品供给不足又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其三,本币贬值加剧通货膨胀。2013年以来,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不断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以俄罗斯为例,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消费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依赖国外进口,从而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四,垄断导致的物价上涨,在电力、天然气供应方面,这些国家存在较大的垄断势力,垄断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其五,地缘政治导致的物价上涨,俄罗斯中断从欧美国家进口农产品,一方面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扩大从巴西等国的进口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巴西国内物价上涨。
4、世界贸易略有改观,但仍以较低的速度增长
考察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世界贸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在经济萧条时期,世界贸易则以更低速度增长甚至出现衰退,这在2001年和2009年尤为明显。2014年,世界贸易略有改观,但仍以较低的速度增长。据IMF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增长3.8%,虽然较去年加快0.8个百分点,但仍比2000-2007年5.9%的增速低2.1个百分点。
贸易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制约了贸易增长。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采取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新兴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二是地缘政治的影响。乌克兰危机不仅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外贸,而且其外部效应还不断向中亚和独联体地区扩散,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更是将影响扩大到发达国家。三是美国再工业化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再工业化导致部分生产环节回流国内,加上新兴产业进入生产阶段,能源自给战略导致石油进口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进口,贸易逆差不断降低。四是发展中国家内需下降,在经济繁荣时期发展中国家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国内生产能力不足,进口大幅增加;在经济低迷时期,投资快速回落,与之相关的进口也随之下滑。
图2: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速(%)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2015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2015年,美国仍将保持较强的复苏态势,欧元区国家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经济政策,日本提高消费税率政策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弱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方面还有很大空间,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年。但世界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前文所述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经济仍将缓慢复苏,IMF预计增速将在3.7%左右。国际贸易状况有望好转,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仍保持较低水平,新兴市场物价将有所回落,就业水平略有改善。
1、有利因素
(1)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
上文已指出,美国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进入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且美国工业并非简单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而是在新的起点上重塑全球竞争力。次贷危机爆发后,电子产业和新能源已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如今,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能源技术革命、制造业高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展望未来,新型制造业将促进美国工业持续发展。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二战以来,美国经历了11个商业周期,平均长度为69个月,其中扩张阶段平均为58个月。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扩张周期为120个月,即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的10年时间。在再工业化的推动下,2015年美国经济仍有望处于扩张周期,从整体上看,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2)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呼吁,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IMF指出,过去三十年里,在发达、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公共资本存量在产出中所占比例显著下降,表明未来存在较大基础设施需求。例如,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均发电量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水平的五分之一,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发电量仅相当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现有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不景气、货币政策宽松,在这一特定时期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享受低利率带来的好处。从短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将有效支持需求,从而降低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衰退的风险;从长期趋势来看,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潜在生产能力。
对于新兴国家,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必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通胀。印度在外资政策上已做出重大调整,一是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推进经济特区建设,二是放松对外资进入国防企业的管制,三是引进外资改善铁路系统,四是改善外资企业用工制度。巴西政府也认识到基础设施匮乏、贸易保护主义、产业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结构性问题和人为的障碍,开始着手进行结构改革,从而控制通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西方的经济制裁则倒逼俄罗斯加快国内结构调整,摆脱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事实上,这些调整已在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4年9月,俄罗斯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了2.8%、环比增长了2.7%,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工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增长。
(3)全球经济失衡风险有所减弱
IMF的研究表明,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2015年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大规模资本流动失衡的减弱有效降低了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且失衡问题已不再集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债务国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债权国,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突然逆转的概率有所降低,对全球经济的威胁将逐步减弱。
另外,由于供给增加,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一些国家可以采取更为灵活货币政策。
2、不利因素
(1)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将会对新兴市场国家形成一定冲击。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就业市场明显改善,房地产市场也回归正常,在此背景下,购债计划于2014年10月结束,2015年美联储将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可能首次加息。2014年年初,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已导致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并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尽管新兴国家经历了2014年的考验,2015年仍将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受冲击严重的国家将会被动调整货币政策。
(2)高负债对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形成掣肘。2014年,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逐步减弱,但发达经济体负债率一直在上升。2013年欧元区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90.9%,2014年一、二季度上升到91.9%和92.7%。美国情况同欧元区相似,二季度外债与GDP之比上升到97.8%,比上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在债务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非常有限。
(3)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普遍下移。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因素。在当前形势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产能相对过剩,资本投入增速在进一步放缓;欧美国家面临老龄化问题,新兴国家人口红利在逐步弱化,劳动力增长对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也在降低;发达国家制度相对成熟,变革的空间有限,同时改革的阻力也较大,制度对其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不大。技术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尚未形成,当前投产的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空间非常有限,难以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技术推动的经济周期性扩张难以在最近几年实现。
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上述因素同样会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以 “一路一带”建设为契机促进基础设施国际合作
2015年,不论是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可能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有关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我国应做好规划,将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同我国“一路一带”建设密切结合,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增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这对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确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也会促进我国有关产业发展,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培育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3、采取积极的政策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一是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技术进步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还有利于拉动出口国的外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二是进一步加快职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口红利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三是加快改革,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4、进一步增强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一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在减轻对方瓶颈因素的同时化解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二是通过经济特区合作在促进对方改革的同时提升我国走出去水平,我国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验,许多新兴国家纷纷效法,我国可以以此为契机增强软实力。三是通过扩大金融合作在稳定对方市场的同时扩大我国影响力。四是通过政策交流分享发展经验、实现互利共赢。比如,我国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临共同的国际环境,近年我们实现了保增长、控通胀和调结构的统一,这些经验对于破解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难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执笔:张亚雄程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