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我国制鞋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迁趋势,但是肯定不会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鞋业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产鞋145亿双,超过当年全世界总量的一半;鞋类产品出口538.4亿美元,约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40%;国内市场共消费38亿双鞋,遥遥领先世界各国。
上图统计了过去10年里我国鞋类产品的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除年和2015年之外,我国鞋类产品出口规模基本保持平稳的上升势头,尤其是年之后。虽然—期间的出口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基本维持在10%以上。至于2015年出口金额和增速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则主要与全球贸易形势的不景气有关。因为根据世贸组织统计,当年全球贸易出口额的降幅超过10%,中国货物贸易出口也是多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以生产运动鞋闻名的福建晋江制鞋企业出口却逆势增长。2015年完成出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高于全行业约18个百分点。
二是不断扩大的中国消费市场为本土制鞋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表2统计了金融危机后中国国内鞋类产品的供需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后危机时代在一系列刺激内需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内地的消费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与年相比,鞋类产品的翻了一番,国内增幅接近50%。与之相比,仅增长约35%。这反映出未来内销市场比海外市场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因此过去长期依赖海外订单的本土制鞋企业应转换观念,尽早建立面向国内消费者的营销渠道。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业务合作,加强生产配套、共享销售网络,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表2 —国内鞋类产品供需情况统计 (单位:亿双)
产品创新不足、生产自动化水平偏低一直都是制约我国制鞋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尤其随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人工成本提高导致“招工难”日益普遍。如今“后”为主的新生代就业人群更加看重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不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加快行业技术改造,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
与东部沿海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相比,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这就为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机会。应当有选择地确立部分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承接东部制鞋企业的转移,避免“一拥而上”,形成恶性竞争。同时要重视配套企业的同步转移,尽快形成的新的制鞋产业集群,引导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和行业资讯向新基地汇集,建立相对的完善产业链。此外,还必须避免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生产工艺决定制鞋业生产过程会排放一定数量的污染物,为此国务院年颁发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里明确指出制鞋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过去曾发生过个别地区为招商引资,私自降低环保标准,将高污染企业引到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例,因此各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密切配合商务厅做好对外来投资企业的审查工作,不允许污染转移。
〔2〕武常岐,:《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隆国强,:《危中有机:后危机时期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中国发展出版社。